佛家禪宗六祖惠能說:「迷時師度,悟時自度。」拳術之道,也是如此。所謂「師度」是師傅引入門,「自度」是當熟練了拳架推手及各種原則之後,必須通過不斷的鍛煉,用心去感覺身體反應,有朝一日「感而遂通」,才能踏上拳術的康莊大道。希望我這些小總結能給各位作為備忘,或許能提供一些「自度」的參考資料吧。
這次練習涉及到以下幾種問題:
|
1. 遇力或遇壓即鬆: |
A.
|
這個「鬆」,其實必須隨時存在於站樁,走架,推手,甚至日常行住坐卧之中。所以在遇力遇壓的那一刻,祗是「再」全身鬆一次而已。 |
B. |
這個「鬆」,祗是自然放鬆,不是為了避開或化開來力,更不可有特定方向。因為在「捨己從人」的原則下,方向是對手所定,我鬆開了的身體「隨」之而去罷了。 |
C. |
鬆的意念,更不可放在受力的部位,否則反而造成意念上的「頂抗之病」。 |
D. |
鬆的意念,從中綫開始,帶動全身一起鬆開。
|
2. 用意不用力: |
A. |
「用意」是用意念,怎樣用法?可能很多拳友還未弄清楚。其中最大的誤解是用意念去指揮肢體的動作。當拳架練了兩三年後,已不會忘記,拳式成為了習慣,就不用念念不忘。這時還用意去指揮,反而加重了肢體的力與氣。有力則拙,有氣則滯;犯了拳術的大忌。 |
B. |
試想一位技術精練的泳手,在比賽中,他還會想著手脚怎樣動嗎? 當然不會,他的意念是一心向著目標,奮勇前進。拳術的意念運用也是如此;意念要有目標,有方向,要向著對手的中線(初練以對手的鼻尖為佳),所謂認「端的」。意念要有速度,所謂「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。」速度是由對手決定,所以意要輕靈,才能緩急隨意的回應對手。 |
C. |
在我國傳統陰陽虛實的概念中,身體屬陰屬實,意念屬陽屬虛,陰靜而陽動,所以在拳術中,用意是陽動的運用,陰靜沉實的身體本不可動,是靠意念驅動它;但沉實的身體怎樣可以給意念驅動呢?所以身體必須鍛煉成空鬆柔順,在用意時,柔順的身體才能動。就是陰陽相濟的原則。這一點,在其他拙文中也有提及,可以一並參考。 |
D. |
在拳術中要求「不用力」,是指局部肢體筋骨的拙力。拳術要求的是由意引動「中」所發出的整體的力。一般稱為「勁」。 |
E. |
用意時,意念必須練成「旋轉自如」的習慣,祗有這種靈活的意念,才能發揮勁意。這個旋轉,就是所謂的「太極的圈」。 |
F. |
拳論說:「發勁如放箭。」所以意念必須從中線發出一條或多條直線指向對手,初練用一條從鼻尖放出就可以。別小看這條線,凡黏,拿,發,打都要靠它。
|
3. 鬆胯:「 鬆胯」在拳術中是極重要的心法,但因為對鬆胯的種種誤解,許多拳友的技藝因而趑趄不前。現試述如下: |
A. |
鬆胯不是壓胯,或者腰向下壓,或身體向下蹲。試想這些動作,怎能讓胯鬆開? |
B. |
鬆胯並不是轉胯,轉胯是局部運動,犯了失中不整的毛病。轉胯祗是中軸旋動時,帶動鬆開了的胯去轉,是被動的結果,不是刻意主動的轉胯。 |
C. |
鬆胯基本上是意的運用,意一動假想盤骨鬆脫,身體下部下沉,上體懸空;在外表看,身體微向下沉。 |
D. |
當感到盤骨鬆脫後,上體便更感鬆動自由,可隨著「中」的意動而左旋右轉。
|
4. 守中與用中: |
無極樁的狀態;可以說是守中。但在拳架的各式中和推手中,當意識從中線(初練用鼻尖較佳)透出時,已經是用中。
|
5. 什麼是雙重: |
A.
|
嚴格來說,凡以外形局部用力去運動,都是犯了雙重之病。例如:用力踩湧泉,用力蹬腿,刻意下蹲,用力轉腰,甚至刻意用外形含胸。關於含胸有雙重的問題,葉大密前輩,在他寫的《練拳心得》中也有提及。 |
B. |
在無極樁的形式中,雙腳著地,如果用力踩向地面,這是雙重。雙腳必須毫不用力,讓自己的體重和下沉的氣使前腳掌貼向地面,這是雙沉。 |
C. |
在雙按掌弓步的形式中,後腳用力蹬向地面,雙掌用力前推,也是犯了雙重的病。 |
凡此種種,請在拳架中細心體會。犯上雙重病,一擊即倒,無法運化。
|
6. 起式的意念: |
A. |
意念從鼻尖透出,指向無限遠處;意念切勿放在手上;更不可有抬起雙臂的意念。 |
B. |
當雙臂給意念送前,,繼而領起到齊肩高度時,意念繼續前送,直至感到勁意能透出指尖,直達無限遠處。 |
C. |
當感到勁意去到盡處而回時,想像勁意像海浪在指尖前滑下,隨即沉肩,墜肘,坐腕,舒指;節節鬆開。意念切勿收回身前。
|
7. 雙按掌之後的「敷蓋式」: |
在按掌的基礎上,全身再放鬆,意念從鼻尖向前送的同時,另起一個意圈,繞著前指的意念,向右側順時針旋轉,向左則逆時針旋轉。這時雙臂必須節節鬆開。當意圈將盡時,雙掌順勢放平。這意境有點像「拂起漫天飄雪,鋪蓋而下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