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級: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:其法以舒腕為先。肘次之。肩又次之。毫不用力。由至柔而漸進。
二級:為自胯至膝至腫,各關節如肩肘腕,俱要鬆柔。其不同者,有輕重虛實之別。
三級:為自尾閭至頂: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者,脊之要柔可見矣。脊柔筋使然,其要在尾閭中正,及頂頭懸耳。
地階:為開關達節之運動:
一級:氣沉丹田:肩稍沉。肘稍垂,則氣可引至胃脘。胸微陷,背微弓,則氣可沉至丹田矣。
二級:氣達乎四肢,氣沈丹田後,似可由心驅遣,便使氣至胯至膝至踵。此即所謂至人之息以踵,復至肩至肘至腕。
三級:越尾閭達乎泥丸:氣沉丹田,待功純,火候到,不期然而然,自然越過尾閭。不可絲毫勉強。越過尾閭,復沖開夾脊,度玉枕,達泥丸。
天階:為知覺作用之運動:
一級:聽勁:惟柔乃能與對手黏連相隨。能黏連,則我之氣與彼氣相接觸。欲測其氣之動靜,故曰聽。
二級:懂勁:彼微動,我可聽而得知。我先動,則懂而後能之。然微動易測,未動難知「。苟能於未動,聽而知之,其庶乎階及神明矣。
三級:為階及神明:氣能得化境,而進乎精神之作用。其所謂無力之力,神力也。目之所注,神之所到,氣已隨之。氣能運身,不待動心,而神可以挾氣而行,是為神力。亦可謂之神速。
我的體會:
1.人階:是鬆的鍛煉,把所有關節肌肉鬆開。包括了:手臂的肩、肘、腕、指;腿的胯、膝、踝;更重要的是由尾閭至頸椎的每一個關節。而脊與頸關節的鬆開,可以假借「頂頭懸」的意念,即想像頭頂輕輕的給一條絲線吊起。正是「尾閭中正神貫頂,滿身輕利頂頭懸」的感覺。
2.地階:是「腹內鬆淨氣騰然」的鍛煉;這階段,要練氣沉丹田。氣足後,自然會流注到各個已鬆開的關節,使關節間自然貫串連接,氣也同時在關節間起了「潤滑」的作用。假以時日,就會「氣遍全身不稍滯」了。
3.天階:這是神意的鍛煉,怎樣練?是要鬆、靜。靜則聽得清,鬆則能應遠。太極拳的無極站功,就是在鬆與靜的條件下,練出身體的知覺及對外境的感應。熟習後,把這種狀態放在走架的練習,才可以由會聽,到聽懂,而至神明的境界。
拳術的鍛煉,初習時是循部漸進。練出了身體的放鬆貫串,神意的靈活運用之後,就要每一次走架都要同時具備身體鬆柔,意氣周流,神清志遠的要求。由刻意的身體意氣運動,漸入無意的知覺運動。
我國拳術特別著重神、意、氣的鍛煉。走架時,沒有神意氣的內容,祗可以說是空架子。那麼,怎樣練習神意氣呢?前輩們都說得很清楚,不是刻意,怒目,努氣的練法,是要和聲、下氣、恬淡、自然。還記得,當我初習拳時,老師要我練拳時把意識放出去,我不懂怎樣放意識出去,就問老師怎做,他說:「輕描淡寫就行了。」那時,有點不明所以;後來,才明白,這竟是「秘訣」。
「非澹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」這是諸葛孔明的人生大道理。或者,也可以運用在拳術的鍛煉上吧!願共勉之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