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。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!」
上一段是蘋果前總裁喬布斯(SteveJobs)說的(摘自2005年他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講),而下一段是我國聖哲莊子說的。兩段話語雖相隔二千多年,要表達的意思卻是不謀而合。
求知,是因為無知;而我們所求的「知」,是先哲先賢所探索研究所得,在浩瀚的知識汪洋中,他們所得的,祗不過是大海中的涓滴。而,我們窮一生的精力去學習,所得的,也祗不過是涓滴中的涓滴。假若,執著所學所得,又祗停留在頭腦知識的層面,沒有融入自己的生活與感受中,那祗能說是活在前人的思維和結論中,沒有你自己,那就是浪費生命,莊子說:「殆已!」……「那就慘啦!」
近來,有報導,說愛恩思坦的「光速最快」理論有可能給推翻。假若,真的給推翻了,也是好事;這證明,多偉大的發現,也祗是發現,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。敢於挑戰前人成果,才會有更接近真理的發現。
天生我才必有用,所以,喬布斯要我們”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” 。能把所知的,化為自己的心思意念的一部份,激發出與生俱來的潛能與天份。
在三國演義中,有一段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精采對話,其中他批評當時的儒生說:「惟務雕虫,專工翰墨,青春作賦,皓首窮經,筆下雖有千言,胸中實無一策。」其實,今天香港及國內的教育,也產生了很多祗懂讀書,但求考試成績,缺乏追求真知,沒有獨立思想,更沒有理念的學生;祗會照本子辦事,發揮不了潛能。相比這群儒生,也差不多。希望,經常在網上遊走的年青人,可以閱讀喬布斯2005年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講,從中得到啟發,進而學習怎樣自挫折中得到新路向,建立自我的思維路線,擺脫不必要的前人教條。
好學,是優點,但學了,「能時習」之嗎?能「不亦悅乎」嗎?學問不祗是放在腦袋,要用在行動上,成為習慣,從中得到樂趣;正是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!」這就是孔子求學問的要求。
拳術,更不是頭腦的學問,是身體的學問。太極拳前輩稱之為「知覺運動」。練拳,就是要找身體的感覺,找那”Inner Voice”。是先求聽己,後求聽人。走架練知己,推手練知人。兵家要訣:「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」。既知己,就要「捨己」,能知人,就要「從人」。這就是王宗岳說的「懂勁」。
拳架套路,是找身體感覺的手段,是佛家說的「方便」,不是目的。更何況,拳術發展到如今,祗是太極拳已有十家八家,而每家又分開不同的傳承。誰能分辨何家才是正宗?所以,練拳時,必須要找出身體的感覺,不祗是求外形的千姿百態,而要因外動而引起內動。日久,更要因內動而引致外動。
何能為之?曰:守中放鬆。
但願同道都能在守中放鬆的狀態下,隨著足下的體重轉移,帶動身體及雙臂的旋動。更在這習練的過程中,得到「不亦悅乎」的樂趣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