拳思

討論區

轉貼文章

生活札記

映象

聯絡言晏


拳之囈

1 2 3 4 5 6 7

拳之囈 ( 之二 )

2004 年春


囈者夢話也。自古好夢難圓,拳夢更難圓。所以夢話更多。

好夢難圓,因為好夢由來最易醒。拳夢難圓,因為往往錯把噩夢當好夢,醒來卻是一場空。這夢我發了廿年,好噩交織,有迷有悟。其實在追尋好夢的時候,祗是迷醉在其夢境,不願醒來。噩夢醒來,才真正有啟悟。夢境不是真的,夢醒後回味的感受才是真的。尋夢者必須學習分辨真偽,才能圓夢。這些年間,夢境纏綿,往往迷夢醒來,又一番景象。在這裡且嘗試做一個織夢者,手藝可能拙劣些,是知不可為而為之,不過是出於真誠,但願可幫助正在尋夢的拳友能早日圓夢。善哉、善哉!

這裡不是介紹發夢的方法,而是夢醒後,夢境的重組,希望能從中有所體悟。故所談都是概念,祗可用”意”,不可用”力”。請拳友們切切留意。
1. 無中生有
老子說:「無,名天地之始。有,名萬物之母。」又說:「有無相生」。太極拳中的無極式,就是「無中練有」,卻又是「有中練無」的功課。君子求諸己,無極式的要訣就是向身內求。先求鬆空,讓氣往腳下沉。然後在空虛中找回自百會通過丹田,會陰,而至與兩腳間一點所連成的一條垂直線,我們稱之為中線。一切皆在意,不可用力。身體是「有」,而意念令它鬆空而化為「無」,虛擬的中線,本不存在,是「無」;但意念令它出現而為「有」。當中線出現,鬆空的身體相對而言是「無」,中線是「有」。有無相生,真是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有與無亦即陰陽虛實的概念,是一種相對而又相互呼應的力量,而這種力量是通過長期用意念的鍛煉才能產生,所以要時刻運用意念方能漸入太極拳之門,才可尋太極拳之夢。


2. 得意忘形
習拳者,先求方,後求圓。方者規矩也,不同形式派別,有不同的身體間架的要求,各有師承,難以細說。練好拳架,既懂規矩,就須求以意念帶動拳式,進而得到運動中的圓活之趣,支撐八面,氣勢渾然。正如任何運動,熟練動作之後,再也不用再記著形式,更重要的是在意識及意念上的鍛煉,令到每一個動作藉著意念指導而能發揮其最有效作用。太極拳的得意而忘形就是這意思。


3. 專氣致柔
老子說:「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!」人在嬰孩時期身體是處於極柔順的狀態,但因為大腦還未完全發育,以致未能隨意操控肢體的動作,如果你留意觀察,就會發覺嬰孩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非常用力,他就是在用意志極力驅動肢體去完成某一個動作。其「力」是用在「意」上,非用在肢體的肌肉筋骨上。能具備這種柔順身體及強力意志的人才能學好太極拳。請多觀察嬰孩的舉動,從中體會「用意不用力」的重要課題。

4. 柔過氣,剛落點
「氣」,在我國養生與拳術的範疇裡,是代表體內的氣血和它產生的能量及動力。並非指呼吸之氣。這概念必須弄清楚,才能漸漸了解勁、氣、意、神的相互關係。內氣是與生俱來的,但因後天的生活習慣,受外物的影響,經常用筋骨肌肉的力量去完成動作,令到肢體長期處於緊張狀態,失去了嬰孩的柔順,而每一動作都沒有像嬰孩般用意志去驅動。漸漸失去了內氣的感覺。所謂柔過氣,就是讓氣在柔順的身體中流行,祗有柔順的肢體才容易讓意念去指揮運動。鬆則柔,歛則剛。如果內氣能歛成一條線甚至一點,就是所謂剛落點了。郝月如前輩說:「彼力大不如我氣歛」大概就是這意思。所謂極柔軟,然後極堅剛;柔是指身體,剛是指意氣,而非指筋骨之力;意氣的剛,是要藉著鬆柔的肢體去完成。


5. 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
在陰陽互動的概念裡,分與合亦是一體的兩面;可以理解為「分工」與「合作」。在一動無有不動的原則下,意念一動,神、意、氣、肢體齊動,各司其職,是為分。神,意,氣合於中而使勁力透出;是為合。相對於神、意、氣、勁、肢體來說,「中」是靜的。當這一切「動之分」都同時「合於靜的中」,才能產生有效能的「勁」。所以要學好太極拳,必須知陰陽相濟之理。在表達太極思維的陰陽魚互逐其尾的太極圓圖中,很清楚展示了在動態中,陰陽消長,進退互動的現象。而這種互動的「分」也就是達到陰陽平衡的「合」的必須條件。在具體操練上,當意念一動,肢體鬆開,氣向下沉,精神領起,勁意從湧泉昇起時,神意向目標的「中」送去,這是「動之則分」的各部分工的功夫。在這動的過程中,「中」相對是靜的,它祗是在對準「目標的中」,同時引導神,意,氣,勁合成一股有效的力量,這就是「靜之則合」。用文字表達,祗能把這動靜分合的作用分開次序來說,但實際操作上,「動分靜合」是在瞬間同時完成的。請拳友們認真默識揣摩。


6. 捨己從人
要體會捨己從人的概念,必須再細思風吹旗動的比喻。旗動是因風在吹,但另一角度看,旗必須具備動的條件,否則風不一定吹得動。這條件就是鬆柔,靈活。與人接手,欲能捨己從人,先要有鬆柔的肢體,並有靈活的意念去指導肢體跟隨對手的活動方向而動。雖說是捨己,其實也是要由己,因為本身要有足夠的聽勁能力,才可以黏得著對手,隨他而動。假若你的身體是旗,有風吹過,你能動嗎?前人說過:太極拳是知覺運動。在日常行功走架中去練習知己的功夫,在推手中憑著知己的功夫去練習知人的功夫。要捨己必先知己,要從人必先知人。請細味之。

7. 往復須有摺疊
一般把摺疊解釋為:有前必有後,有左必有右,有上必有下等。也有用某一拳式中肢體轉折的動作來說明的。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;但都是「有為」的做法。很容易流於外形的練習,而忽略神意的運用。在這裡我們主要是談概念,也即是神意的東西。我嘗試闡述一下自己的淺見:在太極拳的運動中,是按照圓轉的意識而活動,所以肢體在走架中,自然循著螺旋的軌跡進行,而螺旋的軌跡在三維空間中是必然相互摺疊的,肢體在螺旋運動的過程中,產生了腰圈,肩圈,肘圈,手圈等,圈圈相套,重重摺疊,而無需刻意去做某些動作,或前兜後轉,或左移右動去達到摺疊的要求。正如書法中運筆時的迴鋒和藏鋒,都不是刻意去做,而是「筆意」一轉一頓間所完成的。也可以說成是書法的摺疊吧!


8. 進退須有轉換
這是指虛實的轉換,用現代語言表達,就是重心的轉移。是太極拳最重要的功課之一。身體一動,就必然有重心的轉移,在走架及推手中必須體驗檢查這種重心的轉移是否能自然順遂。怎樣才可以順遂呢?那就要「變轉虛實須留意」,留意什麼呢?就是「意氣須換得靈」。關鍵在意氣而不在肢體的動作。所以凡刻意蹬腿,轉腰,坐胯都是錯誤的。


9. 其根在腳
太極拳的功夫都從無極式開始,而無極式的功法重點在鬆開肢體讓氣沉落到腳底的湧泉穴。當氣通過湧泉穴下沉到極點,自然從腳底向上回升,貫串各肢體向外透出,而產生勁。所以節節貫串的感覺是:湧泉穴升上來的勁氣是一氣呵成,把各關節串起來,讓身體完整一氣,沒有凹凸缺陷處。所以說其根在腳。正如植物能量是源於根部而滋養枝葉一樣。所以在自練或互練的過程中,必須時刻留意,勁源是否由腳底升起而達身體各部和肢體。但勁氣必須是自然貫串,切勿刻意導引,否則會出現「整勁」的假象。


10. 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
大道至簡至易,不辯自明。但人類行為中太多習氣,相執,偏見等,已離開那自然而然的大道法則太遠。前賢惟有假借既有的概念及文字來說明問題。剛柔,順背,黏走等,都是陰陽的概念,是一體的兩面,是相對並存的,兩者二而一,一而二,並無異至。太極拳在與人相較的過程中最大的原則是捨己從人;本著這點,在動靜中,默識揣摩,慢慢去體驗。久而久之,就會明白為什麼會是「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」。又怎樣會「背極生順」。這裡姑且假借一個情侶拍拖的概念, 一男一女(一陽一陰)牽手而行或比肩而行,又或相擁而行,在那繾綣纏綿之間,究竟是誰隨著誰呢,又是誰剛誰柔,誰黏誰走呢?祗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吧?!我們日常行功走架及推手,也要追求這種無我無他,混然無間的意境。


不覺間又胡言亂語扯了一大堆,其實事物真諦本來如是;想多說一點,把它弄明白些,往往卻越說就越糊塗了。真是不可說。所以佛家的禪宗著重「了悟」,而太極拳的鍛煉,是通過動靜的操持,慢慢從身體的知覺去悟出拳術的真諦。不假外求。正如辛棄疾說:「眾裡尋她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」 那夢寐以求的〔她〕,雖難尋覓,卻不在遠處,而是我走得太遠了。要能「驀然回首」才可以在那曾路過的「燈火闌珊處」看見〔她〕。

夢境疑幻疑真,似有若無。老子說:「常無,欲以觀其妙,常有,欲以觀其徼。」希望這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吧!

願拳友們共勉之!


言晏太極談

 

Copyright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