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仁霖太極拳論文選》一書,是金老考証一些太極拳議題的文章選輯。上周得書後,我一口氣把它讀完。金老的考証精神,實在令人佩服。而最令我雀躍的發現是太極拳並非指一家一派的拳式,祗有遵循王宗岳的太極拳論,才算是太極拳。誰都不能自稱是太極拳的祖師爺。這也正是我一向的觀點。
據金老考証所得,近代流行的楊,吳,武,郝,孫家,都是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派生出來。他獨不提陳家及趙堡,因為他認為陳家一支是最後才按太極拳論練拳。這種在考証上的堅持,雖然值得尊重,但在情理上,未免過於偏執。
在文首列出李亦畬的《太極拳小序》一文,是李師寫《五字訣》的序文。文中清楚敘述了武家學拳的來龍去脈,讓各位了解太極拳怎樣在清末發展起來。這文在金老的書中,也考証了李亦畬寫作的年日。他認為是寫於武禹襄尚健在之時。換言之,這篇序的內容,是得李師的母舅兼老師武禹襄所肯定的。所以,小序的內容並非虛擬。據此,得出的結論就十分清晰簡單:
不理當時陳家溝的拳師是否按太極拳論授拳,其傳承是:
陳長興 – 楊祿禪 – 清廷的王孫貝勒 – 吳全佑 – 吳鑑泉 – 王茂齋……等,是吳家各派……
楊祿禪及陳清萍 – 武禹襄 – 李亦畬 ……等,是武家。
李亦畬 – 郝為真 – 郝月如 – 郝少如 …… 等,是郝家。
郝為真 – 孫祿堂 – 孫存周 – ……等,是孫家。
陳清萍 – 再傳趙堡各子弟……等,是趙堡系。
陳長興 - 再傳陳家溝各子弟……等,是陳家。
楊祿禪 – 再傳楊家各子弟……等,是楊家。
以上各家,在拳架的形式上,有同有異,趙堡與陳家比較接近,楊家與吳家本是同出一轍,武家以至孫家又是另一系統。拳架形式輾轉相傳,各前輩在習練與教授的過程中,因應身體的感覺,具體運用上的經驗,在原來的拳式上有所改動,那是自然的發展。而金老習練的拳式,是楊家再傳弟子葉大密按個人感悟改編而成的「葉式」。若要執著誰是正宗,實在毫無意義。
其實,不祗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,任何拳術都不知始自何人。人類為了禦敵與強身而創製了拳術,在長期鍛煉與實踐中演繹出各種拳式,是前輩們用生命與血汗積累下來的經驗結晶。
拳術由習練實踐而發展了理論,而理論又反過來指導習練;其中比較普遍運用的理論,有形意拳的《九要論》,太極拳的《王宗岳太極拳論》……等,是按照我國道家思維去理解拳術的體與用而寫成。是一種「思想指導」,而非技法的說明。我輩習拳者,讀這些拳論時,不論何家何派,必須是要先「搞通思想」,才能按拳論指導拳式,得到俾益。由著熟而懂勁,由懂勁而功夫上身,以至階及神明。
|